随之而来,最让考生/家长头疼的问题,必然是——
“3+1+2”新高考模式下,
多达12种选科组合,
到底怎么选,更有优势?
教育部发布《选科指引》,
几乎所有理工农医等专业要求同选物理、化学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选科指引》),从高考综合改革省份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新生开始实行,适用于已经及后续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
《选科指引》对92个本科专业类下的739个专业选科要求作了指引,小编统计,一共739个专业:
未提专业要求的专业有307个,占所有专业数的41.5%,多为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类
仅要求物理的专业有37个
仅要求政治的专业有33个,多为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安学类专业。
仅要求历史的专业有1个
仅要求化学的专业有1个
要求物理、化学同选的专业有360个,占所有专业数的48.7%,几乎覆盖了所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类
以传统的文、理分科看,
几乎所有的文科专业未设专业要求;
几乎所有的理工农医科专业都设定了物理、化学同选要求,
《指引》一出,不少网友直呼“重回大文大理”。
“物理+化学”当之无愧的王者
政治地位上升
教育部《选科指引》印发后,不少省市也发布了选考要求更为细致的本省2024选考科目要求目录,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例,对12种选科组合专业覆盖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注: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统一专业(类)在所有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选科要求应当一致,因此,虽然是甘肃省的选科要求,对四川省也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物理+化学”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二者覆盖的专业均在90%以上,
传统的理科组合“物化生”更是依然坚挺,专业覆盖率达96.36%;
即便是这一组合下覆盖率最低的“物化政”,可以选择的专业也占到了90.43%。
仅选物理,不选化学,专业覆盖率在50%左右
在选历史的科目组合下,专业覆盖率最高的,依然是传统的文科组合“政史地”,专业覆盖率是47.24%。
政治地位上升。
在教育部《指引》中,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安类专业下的33个专业要求必选政治。
在必选历史的科目组合下,选考政治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前3名,(史政地,47.24%;历史生物政治,46.96%;历史化学政治,46.9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想考公安类院校,那么政治一定要选。
“3+1+2”新高考模式下
12种选科组合利弊分析
物理组6个组合的特点
物理+化学+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 | 96.36%
优势 | 未来可报考专业多,纯理组合,学科单一,此方案总体记背少,重理解,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学科之间关联大,能互相促进。
劣势 | 理科学霸聚集地,竞争异常激烈,当然在新的选科要求下,估计该组合将会在理科中人数猛增。
推荐人群:
1.理科逻辑思维能力优于文科水平;
2.未来确定好报理工类专业的考生,重点推荐该组合。
物理+化学+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 | 95.53%
优势 | 地理一直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偏理科目中,地理难度不大。该组合跟传统物化生非常接近,如果是传统理科考生想搭配一门文科,可选择该组合。
劣势 | 选地理的人数在各省市一直位居前列,在实施新选科后,预估该组合选考人数会和物化生不相上下
推荐人群:
1.善于独立研究、思考问题;
2.对自然科学有较浓厚兴趣,地理成绩比生物成绩好。
物理+化学+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 | 90.43%
优势 | 选这个组合的同学一般是想读理科,但不想学生物,同时政治是目前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高中学政治,大学公共课也有政治,对未来考研有帮助。该组合报考的人数最少,竞争力相对较小。
劣势 | 政治与另外两科关联度不大,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非常多,是偏文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物理、政治高考不易拿高分,选择人数少,有的学校开班不多,配备的师资力量也可能较弱。
推荐人群:
1.物理、化学成绩比较好;
2.对于背诵较为擅长,兼具较好的文科思维能力;
3.对未来步入大学有着明确的计划,有考研、考公准备。
物理+生物+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 | 50.66%
优势 | 总体上看,偏理科目中,地理和生物相对简单且不需要大量背诵,学习较轻松。
劣势 | 在新的选科要求下,专业覆盖率太低,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都不能报考,基本只能报不限选考科目,地理科学类类、限选生物类的专业。
物理+生物+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 | 51.08%
优势 | 生物难度比化学略低,同时政治对未来考研有帮助。选择该组合人群较少,竞争压力一般。
劣势 | 物理、政治不易拿高分,三门学科关联度不高,平时学习难度较大,未来可选专业相关度也不高。选择该组合人群较少,有些院校很难单独为该组合学生设计走班课程时间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物理+地理+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 | 51.15%
优势 | 这个科目组合更像物理成绩不错的文科生,为了不浪费物理的高分,以及物理可以报的专业范围,做出不得已的选择。报考人数不多,竞争压力一般。
劣势 | 与“物理+生物+政治”学科组合劣势情况相似。
物理组,子依老师建议:
①如果未来确定报理工类专业,建议必须选“物理+化学”组合,最好还是传统老理综。如果自己其他科目非常好,可以物理+化学+X(自己擅长科目);
②整体来看,小编个人不太建议选“物理+非化学+X”组合,即上文后三种组合。如果化学实在不行,再考虑生物、地理、政治中选两门擅长的科目。
历史组6个组合的特点
历史+地理+政治
可报专业比例 | 47.24%
优势 | 传统的纯文组合,与初中知识有联系,学习适应比较快。
劣势 | 学科比较单一,背诵记忆量大,可报专业比例低,专业报考很受限制。
推荐人群:
1.明确未来报考专业属于人文社科类,例如法学、新闻学、艺术设计学等;
2.历史、地理、政治成绩相对不错。
历史+地理+化学
可报专业比例 |46.23%
优势 | 地理和化学更偏理科思维,重理解,记忆背诵压力小。
劣势 | 学科跨度较大,可报考专业之间衔接较少,整体来说,专业报考受限。
推荐人群:
1.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不理想;
2.逻辑思维较为清晰,不擅长文科记忆背诵。
历史+地理+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 | 46.26%
优势 | 地理和生物是比较容易的,对背诵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劣势 | 学科跨度较大,可报考的理工类专业少。该组合是很多历史组同学的选择,竞争压力较大。
推荐人群:
1.历史、地理、生物成绩相对不错;
2.对单独学科可选专业情有独钟。
历史+政治+化学
可报专业比例 | 46.92%
优势 | 历史和政治之间学科关联性较强,能相互促进。化学比较难学,所以该组合报考的人数不会太多,竞争压力一般。
劣势 | 两文一理组合,学科间差别较大,需要学生灵活调整学习思维。未来选化学的人会激增,想拿高分不容易。搭配化学,对专业选择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推荐人群:
未来报考专业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选化学主要是因为该科成绩比较好。
历史+政治+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 | 46.96%
优势 | 历史和政治之间学科关联性较强,能相互促进。生物在偏理科目中相对比较容易,也是很多文科强理科弱的学生的选择。
劣势 | 文科学霸聚集,未来能报考的专业还是以人文社科为主,理科可报专业极少。
推荐人群:
1.历史、政治、生物成绩相对不错;
2.记忆背诵能力强,但不想局限于文科思维的学生。
历史+化学+生物
可报专业比例 | 46.04%
优势 | 该模式是在以前选科要求背景下,很多物理成绩不好的考生,“被迫”选择了该组合。但在新的选科要求下,该组合人数应该会急剧下降,甚至可以“忽略”。
劣势 | 不仅学习难度大,学生需兼具文理科思维,且专业覆盖率在312中最低。子依老师个人不太推荐该组合。
历史组特点分析:
①主要以报考偏文专业为主,少量理工科专业可选,如:建筑类、园林类等;
②可报考专业范围相对较窄。报考历史组的同学最好能确定自己以后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为人文社科类;
③相比物理,历史学习容易一些,是擅长记忆背诵的学生能发挥优势的学科。
学科特性分析 物理:物理学科相对来说难度较高,知识之间联系很紧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涉及的场景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对现在和将来的理科学习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历史:纯文科的科目,知识面要求广,但相较地理、政治等文科科目更容易理解,拿分比较简单。由于是首选科目之一,很多物理弱的这部分人都会选择这个科目。 生物:整体难度在数理化生中最低,更易学习,性价比较高。他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以及信息的提取能力。就近几年来说,我国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学科社会价值越来越高,未来前景很好,也是理科能力较弱的考生的首选科目。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难度低于数理,高于生物,要求考生拥有较高的识记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理解,这个学科是有助于考生的发散思维,使我们在今后繁杂工作中能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地理科目文理兼备,学习难度低于理化生,背诵内容少于历史政治,考题客观但答案明确,相对比较容易拿高分,对于选择物理的偏理科生而言,大部分人会选择偏理科的地理,显然要比政治容易的多。 政治:政治学科记忆内容多且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也正因为此,它每年试题变化大,所学内容可能和要考的内容就会有差距,而且教材上有可能没有,所以得高分不容易,而且关键是没有把握,浮动可能会较大。所以,导致选考的人数相对较少的。 42所“双一流”高校选科要求汇总 01 北京大学 02 中国人民大学
03 清华大学
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5 北京理工大学
06 中国农业大学
07 北京师范大学
08 中央民族大学 09 南开大学 10 天津大学 11 大连理工大学
12 吉林大学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4 复旦大学
15 同济大学
16 上海交通大学
17 华东师范大学
18 南京大学
19 东南大学
20 浙江大学
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2 厦门大学
23 山东大学
24 兰州大学
25 中国海洋大学
26 武汉大学 27 华中科技大学 28 中南大学
29 中山大学
30 华南理工大学
31 四川大学
32 重庆大学 33 电子科技大学
34 西安交通大学
35 西北工业大学
36 东北大学
37 郑州大学
38 湖南大学
39 云南大学
4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1 新疆大学 42 国防科技大学 来源:文章内容综合自四川省教育厅、自主选拔信息平台、学科竞赛网等 声明:“芊爸升学圈”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