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简介:
父亲:罗通俊——1958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长途通信专业
母亲:马朝华——1958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长途通信专业
大儿子:罗实——1987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二儿子:罗昀——1997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二儿媳:郭靖——1997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父母辈在成电相识、相爱
1958年,罗通俊、马朝华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长途通信专业,就读于8102班。两人都是学生干部,罗通俊担任副班长兼团支部委员,马朝华则在院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
由于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比较多,在学习以及各种集体活动中,罗通俊和马朝华逐渐从相识到相知。大学四年级在俄语过关的基础上选修第二外语时,他们俩不约而同选修了同一门外语(日语),接触时间更多,关系也更加密切。做毕业设计时,他们做了同一个选题,在五分制的评分标准之下,两人的毕业设计都得了满分。
两人的缘分还不止于此,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又被分配到同一个单位总字722部队(即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工作。不久后,他们便结婚组成家庭了。罗通俊、马朝华两位老人说,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结婚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水到渠成。
十七八岁的时候,两人同时考入成电,就读于同一个班,又选修了同一门外语、毕业设计又做了同一个选题,这是缘分,也是他们最大的福气。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他们与学校的联系一直很密切,夫妻俩为能够给母校和十所的合作贡献力量,感到由衷的高兴。马朝华曾经参与由中电科十所和电子科大电工学院共同协作完成的三个国家项目的研制,其中两项分别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十所的一些年轻人攻读成电的在职研究生,他们曾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和成电其他老师一道,共同对其进行指导。
儿子辈再续父母情缘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罗实和罗昀都喜欢上了电子行业,喜欢上了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学校。
尽管高考填报志愿时可选的专业有很多,尽管罗家的两个孩子是在不同时期填报志愿,最终他们还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子这个行业,也都被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录取。
罗通俊的二儿子罗昀在考入电子科大以后,认识了同样学习通信的郭靖。两人虽然不是同班同学,但因为缘分和同样的爱好,在大学相遇、相识、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本科毕业后,罗昀又考入电子科大电子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回忆起在成电求学的日子,罗通俊和马朝华一直很感谢张煦、李乐民、张宏基等恩师对他们的教诲,尤其是中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煦。张煦老师上课时的情景,马朝华依旧记得十分清楚。毕业时,李乐民老师对罗通俊说的话,时至今日,他依旧铭记在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一家五口成电人对母校最诚挚的祝福和期盼。
拓展阅读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和原电子工程学院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师生组建而成,设有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
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评为A+。学院拥有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微处理器技术)、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国防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重大重点项目10项,年均发表SCI检索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超亿元。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4篇,学会优博论文(含提名)3篇。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超过63%,学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部分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新闻网,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官网
985家庭,多么幸福的一家
985家庭,多么幸福的一家